EN
110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新闻

为了那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她选择了牛津物理专业

时间:2025-07-01

“The last thing I wanted was infinite security and to be the place an arrow shoots off from. I wanted change and excitement and to shoot off in all directions myself, like the colored arrows from a Fourth of July rocket.”(我最不想要的就是无限的安全感,成为箭射出的起点。我想要的是变化、兴奋,以及自己向四面八方迸发,就像国庆火箭射出的彩色箭矢。)

这句话出自《钟形罩》,也几乎是相霁纯申请季的写照——不囿于“安全感”的笼子,大胆接受未知与挑战,飞往多维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50620084421.jpg



今天与我们对话的相霁纯同学来自光华剑桥A2-A班。今年秋天,她将前往牛津大学读物理学专业。她是光剑课堂上的追问者,也是课堂外的思考者。她从不选择随波逐流,也从不缺冷静与自省。正如她所说:“我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走在探索的路上。”


微信图片_20250620084437.jpg

相霁纯 |  光华剑桥四年制学生

Offer: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


从迷茫到笃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谈起四年前的自己,相霁纯回想起了“一个悄悄崩溃了两小时的晚自习”。进入光剑之前,她在一所双语学校就读。由于学制的一贯性,她未曾经历过升学的压力,有人生大理想,但没有为自己设置过阶段小目标。初来光剑的相霁纯,没有梦校,没有想读的专业:“在没有作业的晚自习里,我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努力的方向。”这种四顾茫然的感觉让她感到慌乱,好在她及时调整好了状态,从听不同类型的公开课、阅读不同领域的书开始,开始挖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彼时的她意识到,高中前的学习其实是被作业铺出来的一条路。突然获得了主动权后,必须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把这段摸索称为“缓慢而有效的自我对齐”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她也逐渐建立起对物理的偏好与学术表达能力,并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微信图片_20250701173239.jpg




因“无法解答的问题”选择物理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物理”,相霁纯坦言,自己其实没有一个“命定时刻”式的决定性瞬间,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作好了选择。


在理科学习中,相霁纯的学习策略是围绕“问题”构建学习路径。每次上课或阅读教材时,她总会习惯性地提出问题,并聚焦自己无法解答的部分。这个习惯其实也是申请大学时面试官很看重的“批判性思维”之起点。她认为,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持续追问“为什么”与“有没有可能”并试图去解答,才是一个理科生真正应该建立起的能力。她选择物理,也正是期待能在物理领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答。


微信图片_20250620084454.jpg


“我记得有一次物理课后,我问了老师Declan一个问题,他说:‘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但或许未来你会成为解答它的人。’”虽然相霁纯并不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那个“解答者”,但她却被这个回应深深吸引——物理并不是一个知识已经被完全开发的领域,它始终留有许多空白与无限可能。而相霁纯愿意在问题中前行,也愿意做一个长期的探索者。


在这个一切都“被规划”的时代,相霁纯并没有将职业发展、社会趋势纳入选专业的考量范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十年哪个行业会兴起或衰落。”她认为,如果为了职业规划去选择一个自己不喜爱的学科,那么一旦行业前景不如预期,就只会陷入加倍的悔恨。对她而言,“热爱”是一种值得信赖的选择方式——它不会让自己的专业所学因外部变化而贬值,也能使自己在多年后回望历程时保持内心坦然。




不完美的平衡与取舍


大多数人印象中对牛津大学offer获得者的画像应该是“全能型选手”。但相霁纯并不认同“全科均衡优秀”是被梦校选择的必要条件。


回想起A2年级上半学期,她为追求5个A*的A-Level预估成绩咬牙坚持,把大量时间投在了生物这门她并不热爱也并不擅长的学科上。但即使努力到极致,反复背讲义、刷题,相霁纯的生物成绩也只能是勉强在A*线附近徘徊。


后来她意识到,这种努力最终只是为了让招生官多在成绩栏里停留两秒钟,却并不会为自己带来任何持续性的成长。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了生物。这段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一个观点——时间是有限的,真正值得投入的,必然是自己愿意长期投入的领域——“学你喜欢的东西,只有在兴趣中坚持才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620084445.jpg



申请季,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优势”


相霁纯谈道,在申请季中,最重要的不是“足够优秀”,而是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未必是学术上出类拔萃,也可能只是性格上的某种特质,或者一项细小但被你坚持打磨而成的技能。有时是一段对物理模块的深入理解;有时是说话的幽默、不容易紧张的性格;甚至是“用手绘板画直线特别直”——这是她练了很久而掌握的小技能。


她说,申请牛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没有任何一步是“稳的”。“不管多厉害的人,也无法掌控结果。”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焦虑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与它共处。


相霁纯并不讳言自己的“非神人”状态。她的自我调节方式看似简单,但是对压力管理十分有效。“我习惯于在周末睡到下午,这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相比一味卷入繁重的时间管理体系,她更关注“清醒的投入”:做有价值的准备,避免功利性的“卷”。



这种原则也贯穿于她的申请过程,尤其是撰写文书阶段。她的文书起笔于A2年级的9月,这个时间在许多同学看来已算“偏晚”,但她内心并不焦虑。“当想法积攒得足够多时,写文书就会很顺利。”对她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写出一篇完美的文书”,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表露出自己对兴趣的诚实。


她提醒学弟学妹:“如果机械地堆砌材料、完成流程,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空洞的。千万不要为了写文书而去‘做素材’。”所以一定要先去剖析自己,在去筹谋如何行文。哪怕最终文书只是600字,但那是长时间沉淀后的凝练,而不是临时拼凑的清单。她也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焦虑于“准备得不够早”,“文书是你与自己的一场对话。当想法积累够了,表达会很流畅自然。”


“找到自己能够做得最好的那一个点,并在心里牢牢抓住它。”这是相霁纯在复杂申请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心态的秘诀。


微信图片_20250701173547.jpg




写在最后

从最初感兴趣于“没有答案的问题”,到申请材料拒绝“素材堆砌”,再到对自己的时间和情绪拥有高度管理能力,相霁纯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现实主义”理科生画像。

她毫不炫耀所谓的“天赋”或“自律”,但她的逻辑、自省和自我把控能力,却令人印象深刻。她明白,最终决定她走进牛津的,不是600字的文书或30分钟的面试,而是这些年来的热爱、积累与行动。

GHCIS 2025

“我要感谢一路遇见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他们在我经历选专业的迷茫、无数次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一直相信和支持我。”相霁纯说,正是朋友和老师对她的一句句鼓励和肯定,让她在每一次不安与彷徨中找回自我、重拾信心,最终朝着自己心之所向飞驰而去,像七月四日夜空中那簇最闪亮的烟花箭矢。她从不预设终点,却始终在路上。

GHCIS 2025

采访:李汝仪

热点回顾
GHCIS 2025

光华剑桥2025年6月和7月入学考试报名通道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