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兴起了国际学校热,一大批国际学校建立起来,不少优秀公立高中也开始建立国际部,A-level、IB、AP等以往陌生地名词也迅速被国人熟知。然而国际教育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中西教育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本期,邀请在国际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复旦校区(光华复旦)校长雷冬冬博士畅谈她理想中的国际教育。
雷冬冬博士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至大学本科和硕士,在英国深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归国后又从事了近10年国际课程教育,作为国内国际教育行业的先行者她始终认为,中西结合,文理并重才是理想的教育。
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好大学就是好前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学到高中,孩子受教育的唯一目标似乎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大学。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就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方向标。高考选拔制度不改革,就很难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学校也摆脱不了应试的烙印。再看看国内大学的录取机制,一个学生只能收到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国外一个学生可以收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决定去哪所大学就读。而中国的大学在经历了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化之后,现在也处于一个亟待改革和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可教育文化还没有同步跟上。
西方的教育也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不断地创新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也有一天会成为教育强国。为了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际上成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
国际教育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雷博士认为,借鉴、引入一些西方元素,有助于使教育回归本质。每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对教育都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但没有一个专家的定义会把教育等同于考试成绩,等同于大学的录取率。雷博士给教育的定义是:教育就是一个传授做人智慧,培养做事能力的过程。如果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校的教学不必再应试,这就使学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光华复旦希望毕业生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份份名校的毕业通知书,更希望他们在光华复旦的经历使他们终身受益。
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应该是要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一个固定的教育模式。通用的国际课程体系,一般都有超过6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就读的课程体系。做国际教育这么多年,雷博士常常碰到在国内体系里叛逆的学生,究其原因,往往是对自己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但也别无选择。而到了国际课程体系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后,这些学生如鱼得水,最终由于在某门学科的出色表现,被名校录取。
教育应该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西方教育强调自我,从小就教育孩子,“我擅长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中国的教育是希望学生能听话,听老师和家长的话,所以孩子们缺乏独立思考。雷博士在入学面试学生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明确说出今后想干什么。不少学生进入国际课程体系后,面对众多的选择感到迷茫。其实,国外课程的设置是非常科学的,每门课程都在考验学生们的某种能力。比如数学不好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往往艺术和人文学科比较强。了解自己的弱项,发现自己的优势非常重要,因为人只有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教育是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过程: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到“为什么从中国制造转到中国创造如此艰难”?雷博士认为: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公平和宽松的环境下“激发”出来的。如果教育目的只是为了考高分,如果学生只有在老师和家长的严密管教下才能认真学习,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就会成为一个任务、一种负担。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吗?会有创新能力吗?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所学的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不少家长担忧国际学校的“松”,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表面意义上的“松”才有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才可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才可以让学习不再枯燥,才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使人眼界更加开阔、心胸更加宽广:专业知识,在国内外大学都能获取。而出国留学,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张文凭,更重要的是练就一种在任何国家,在谁都不认识的地方的生存的能力;同时出国留学,更是了解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途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名车、豪宅都动摇不了每天坐公交去追求梦想的平常心态。
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开学初,光华复旦让全校的新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88%的学生不愿意再回到以前的学校或国内的高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这里感到很快乐。这种快乐来之许多方面,其中包括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一种“做最好的自己”的价值观,一种对西方文化和全英语教学的好奇和向往,一种可以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的喜悦。希望光华复旦的学生成为快乐的高中生,老师成为幸福的文化人!
“让教育使你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这一直是雷博士对她的学生们的期望,也是她一直坚持国际教育事业的动力。 “鼓励孩子出国留学,并不是希望把他们变成英国人或美国人,而是希望他们的教育经历使他们有能力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这才是国际教育要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